8月6日,济宁市加快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推进会议召开。济宁将全力推进高等级航道畅通、临港产业突破、物流贸易跃升、绿色智能转型、运河文化传承创新“五大工程”,建设“三个亿吨级港口群”,打造“七大百亿临港园区”,把济宁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中心、公铁水空衔接的多式联运中心、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中心、具备全要素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服务中心、绿色智能化的船舶制造中心“五个中心”,以“5375”思路布局推进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
当前,济宁港航物流发展突飞猛进,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长、去年突破9600万吨,稳居全省内河首位;集装箱吞吐量43.2万标箱、同比增长138.7%,连续三年翻番。实现5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通江达海,开通运营29条内河集装箱航线、5条外贸内支线,物贸覆盖全国152个城市,国际物流拓展至16个国家。
省委、省政府把内河航运上升为省级重大战略,《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明确了京杭运河“主干航道”、济宁港“核心港”的布局定位。锚定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目标定位,济宁将从六个方面推进工作。
坚持规划引领,为港航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一方面,推动将济宁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纳入国家区域战略,争取省级层面出台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市级层面高标准编制《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建设五年规划》,修编《济宁港总体规划(2035年)》,优化“一港八区23个作业区”的总体布局。同时,研究制定推进内河航运发展的扶持政策,对“散改集”、多式联运、集装箱航线等给予支持,引导内河航运绿色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聚力补短板、畅通道、扩能级,加快构建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济宁将围绕“一干双线十二支”航道网,推动主航道扩容改造和支线航道加密升级。同时,推进疏港公路连接全市高速路网、普通国省路网,实施“支线铁路进港入园”工程,发展空水联运,拓展高附加值的货物国际中转业务。推进梁山港二期、顺达港二期、祥城北港、微山港建设,2030年建设形成梁山、主城、微山三个亿吨级港口群。一企一策推进“散改集”,加强海转河运输的运营保障,提供“门到门”运输服务,带动集装箱周转率和吞吐量同步提升。
更大力度促开放、强贸易,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济宁一方面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构建“内联外畅”物流大通道。同时,推进“港企联动”,挖掘本地市场潜能,开辟市外市场。推动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实现双方物流供需“一单制”匹配。筹建北方内河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布局上海、浙江、新加坡等物流贸易中转基地,探索形成“京杭运河”运价指数体系。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补强服务外包产业,构建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重中之重是加快推动港口由“过路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现“建好一个港、激活一条链、带动一座城”。济宁将突出以港聚产、以产兴城,加快建设百亿临港产业园区。构建“前港—中产—后城”布局,打造港产深度融合的临港经济生态圈和“港城融合生活圈”。明确临港园区差异化发展定位,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发展需求,引进落地一批产业项目。
锚定绿色航运、智慧港航,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济宁将打造绿色智慧港口,推进多式联运绿色低碳和近零碳港口试点工作,实施港口自动化改造升级。更大力度推进新能源船舶制造和应用,打造满足各类应用场景的新能源船型。建设绿色智慧航道样板,实现与长江水系航道数据互联、信息互通。打造集数据、服务、算法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智慧大脑”,全面提升内河航运智慧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水平。
加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力度,持续擦亮“运河之都”品牌。济宁将发挥运河沿线城市协作推进机制作用,多形式组织港航经济政策及物贸产业研讨会、推介会。同时,打好运河文旅牌,提升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功能,加强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古建筑保护利用,整合文化资源,延长拓展旅游线路。
来源: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