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山东省物流业
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
鲁政办字〔2015〕205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山东省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5—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1月3日
山东省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2015-2020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涉及领域广、部门多,吸纳就业人数多。为加快物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制定本方案。
一、物流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以来,我省物流市场需求持续增加,物流业增加值不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投资的比重稳中有升。2014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8.55万亿元,同比增长8.16%;物流业增加值38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5%,占第三产业产值的14.9%;固定资产投资4198.1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省10.1%。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9631.7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6.2%。全省各种运输方式换算货物发送量26.48亿吨,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二)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全省物流企业达到22000多家,其中重点物流企业836家,全省现运营物流园区339个。6家物流企业被评为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64家物流企业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物流产业群体,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三)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铁路、公路、海港、内河水运、航空、管道四通八达,公路通车里程25.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08公里;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540个,年吞吐量12.86亿吨;铁路运营里程5110公里,铁路专用线431条;民航机场8个,航线368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41条,国内航线327条;输油气管道长度10281公里,年输送天然气92.4亿方、原油5000万吨、成品油880万吨。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全省物流业的发展。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效果明显。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工业物流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78%左右。近年来,全省扶持了185个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带动和影响全省85%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形成了多种两业联动发展模式。中国重汽、海尔集团、潍柴动力等一批龙头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实施融合发展,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下降11%以上,取得了良好的联动效果。
(五)商贸和农业物流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68万家,连锁总店139个,连锁门店1.1万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建设大型配送中心148个。以邮政、供销社物流为骨干企业,全省建立三农服务站2.6万家,各类门店10万余家,为推进全省工业生产资料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
(六)快递行业和电商物流发展较快。2014年,全省具备经营快递业务资格的企业及分支机构达到1600家,快递业务量4.47亿件,同比增长42.42%;业务收入67.01亿元,同比增长22.96%。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3万亿元,增速超过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55%以上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采购和营销。“好品山东”网络平台上线企业达到15671家,带动企业完成交易额509亿元。
(七)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稳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大多数物流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物流标准化不断完善,先后制定实施物流地方标准49项,认定省级物流标准试点单位44家。开展省级物流企业及园区评估认证工作,规范物流市场的管理,已认证星级物流企业及园区120家,促进了我省物流标准化的推广和龙头物流园区、企业的培育。
二、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我省物流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物流运行成本较高。近年来,我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但运行效率较低。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进一步加大,平均利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二)专业化和精细化服务水平不高。近年来,我省各类物流企业成长较快,但发展很不均衡,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存在发展方式粗放、运输效率低、服务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要求。
(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物流园区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一些物流园区建设定位不明确,服务功能较低,没能与当地产业集群、产业特色和交通网络有效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网络体系尚未建立。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枢纽和节点城市多式联运设施建设不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衔接、不配套,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四)物流发展环境建设有待于优化。近年来,有关市和企业适应物流业的发展,开发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和平台,但物流企业与工业、商贸流通企业间的信息不能有效对接、共享共用。还存在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市场秩序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等发展环境问题。
三、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以提高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为目的,按照整合、提升、发展、创新的基本思路,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提升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服务水平,努力构建和完善高效生态节能的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信息畅通、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1.物流产业规模。到2017年,社会物流总额年均递增7%;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占第三产业产值的16%。到2020年,社会物流总额年均递增6.5%;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2%,占第三产业产值的16.5%。
2.物流运行效率。到201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6%。到202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5.8%,物流业对我省经济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
3.物流服务能力。物流业与工农商贸企业联动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信息技术服务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和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培育一批物流品牌企业。
4.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园区(中心)等网络体系布局更加合理,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现代物流运作方式保持较快发展,物流集聚发展的效益进一步显现。
5.物流技术装备。节能环保的先进技术、装备继续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物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物流业的总体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进一步降低。
四、转型升级的任务和实施路径
从我省总体情况看,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推进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一)加快推进物流集聚区的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结合我省各地经济发展特点、交通运输网络和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点规划建设和推进五大物流区域。一是东部港口物流群。以青岛为龙头,烟台、威海、日照为重点,充分发挥港口设施功能完备、经济外向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物流、保税物流和辐射型物流。加快疏港铁路和公路的规划和建设,加强港口与陆路运输的协调,发展公铁水联运、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提高港口的集疏运能力。以发展现代物流为重点,鼓励港口与大物流企业、临港物流园区的合资合作,加快沿海港口大型矿石、油品泊位建设。二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物流群。以济南为中心,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为重点,着重发展陆路综合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及辐射全国的中转物流,大力发展综合运输,形成连接省内各主要城市,辐射冀、豫、苏、皖等周边省份的物流中转基地。加快与半岛港口城市的通道对接,合作实施“大通关工程”,形成一条畅通的国际物流通道。三是鲁南商贸物流群。以临沂为中心,日照、枣庄等为重点,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通过发展商贸经营、中转物流、会展经济以及生产、生活资料交割、配送等业务,进一步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形成辐射华东、华北、中原等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区域物流枢纽。四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物流群。以东营、滨州、潍坊、德州、烟台为重点,依托胜利油田和中海油,重点发展辐射全省的石油管道物流,发挥油盐化工、纺织、造纸、装备制造、半导体照明等特色产业优势,重点发展行业物流;发挥农副产品加工、寿光蔬菜基地等优势,积极发展专业化物流,建设一批高效生态特色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五是西部经济隆起带物流群。以临沂、济宁、枣庄、菏泽、聊城、德州、泰安为重点,利用铁路运输和京杭运河水运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铁路和内河水运物流,推进公铁水联运物流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煤炭、有色金属、矿石、水泥、石膏等大宗物资为主的转运型物流中心。搞好化肥、农药、种子、塑料薄膜等农资物流配送,做好种植、饲养、加工、销售等环节物流衔接。
我省有2个国家级、7个省级、8个地区级物流节点城市和29个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县级节点城市,要进一步发挥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根据产业特点、发展水平、设施状况、市场需求、功能定位等,加强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推进区域物流发展。
(二)加快推进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充分运用信息化、互联网手段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一是大力推动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支持、引导具有一定实力的物流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区域界限,进行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对物流业务活动实施集聚化、规模化、一体化管理。积极开展供应链管理示范工程,为产业对接提供增值配套服务以及供应链金融、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不断提升一体化配套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推动专业化物流发展。围绕钢铁、煤炭、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石化、医药、建材等行业,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供定制化和专业化服务;加快发展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培育扶持危险化学品物流、书刊印刷配送物流等一批物流企业,打造全省专业物流供应链,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三是推动产业聚集区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引导制造业、农业、商贸流通业集聚区内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共享共用,统筹规划新建、整合提升已有产业集群周边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完善服务功能。结合区位特点和产业物流需求,发展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货物枢纽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中心),以及为农产品、医药、冷链、危险货物运输、快递等配套的专业化物流园区(中心),为我省物流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三)加快推进城乡配送体系和快递业务发展。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发挥我省物流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交通运输、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商务、工商等相关部门的协调,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城乡配送和快递业务的组织协调,共同推进。二是推进城市配送体系建设。按照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的意见》(交运发〔2013〕138号)要求,尽快出台支持城市物流配送的意见,加快推进物流示范城市配送体系的建设,优化城市配送网络,鼓励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推动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化、标识化。三是推进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发挥交通、商贸、供销和邮政物流体系在农村物流网络化服务中的优势,支持开展联盟合作,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优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拓农村物流市场,积极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体系建设。继续推广“农超对接”,建立农产品进城快捷通道,在配送网点建设、配送车辆进城等方面创造条件,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提高市场的配送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快推进快递业务的发展。认真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快递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鲁政办字〔2014〕89号),支持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制造业、农业等构建合作发展平台,发展共同配送,加强协同发展。推进电子商务快递配送信息平台和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存储、转运、停靠、卸货等基础设施,支持农村、学校、社区的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保障便捷通行。加快布局、规范建设一批快件处理中心和航空、高铁、陆运集散中心。引导快递企业为特色农产品提供包装、仓储、运输的标准化、定制化服务,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提供适应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的快递服务。继续加大对电商物流和快递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方式,为企业提供扶持性担保,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四)加快推进物流企业发展壮大。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以资产重组、协作联盟、合资、合作等形式,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向物流金融服务、保税物流业务等功能延伸,形成一批技术先进、一体化和网络化运营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重点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鼓励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向上下游延长服务,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支持传统运输企业拓展服务范围,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扶持中小物流企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组建物流企业服务联盟,逐步发展壮大。鼓励物流企业同国际、国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国内竞争力。加快培育我省电商物流的龙头和品牌企业,鼓励支持电商物流企业的发展。推进我省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等级认证,完善物流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培育壮大物流企业,促进我省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加快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和农业等产业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积极推动我省大企业集团带头设立统一的物流管理中心,通过采用BPR(业务流程再造)和ERP(企业资源计划)技术,整合上下游物流资源,加快剥离物流服务环节。鼓励物流企业紧密围绕企业物流需求,主动融入产业物流供应链,深入了解制造企业物流和供应链运作模式及管理模式,把物流服务融合到供应链各个环节,通过流程优化、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发挥协同效应。形成一批具有全球采购、配送能力的供应链服务商。促进农业、商贸流通业与物流企业加快对接,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提高配送的协同化和规模化、网络化水平,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物流,提升服务功能。推进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物流发展,完善仓储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冷链物流发展,强化冷链储运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物流网络,支持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扩大运输能力,减少鲜活产品的运输损耗。鼓励支持商贸、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发展,有效促进多种产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
(六)加快推进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引导物流企业加大物流信息化投入,加快研发物流信息系统,重点支持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企业建立面向上下游客户的信息服务系统,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促进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区域间和行业内的物流信息共享,提高物流业务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有效对接,加强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电子口岸和大宗商品交易等平台建设。支持建立运输配载、跟踪追溯、库存监控等满足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加强货物配载中心建设,衔接货物信息,匹配运载工具,提高物流企业运输工具利用效率,降低运输车辆空驶率。针对我省钢铁、煤炭、石化、医药等需求量大、民生价值突出的重点生产资料,引导社会投资根据交通条件、产业布局等因素规划建设大宗生产资料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交易平台,形成集物流信息发布、国际采购、在线交易、数据交换、智能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培育一批开放、通用、标准化的交易平台企业,推动网上交易产业链的延伸,带动物流、运输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有效结合。
(七)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与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进一步组合优化交通运输方式,发挥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整体功能,推进经济、安全、高效、节能运输体系的建立。二是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组织编制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意见,提出促进多式联运发展的路径和政策措施。发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作用,加快集装箱码头、内陆集装箱中转站、堆场、海关监管场所等多式联运及转运设施建设。完善港口的铁路、公路集疏运设施,提升临港铁路场站和港站后方通道能力。构建与铁路、机场和公路货运站能力匹配的集疏运网络系统,鼓励发展海铁联运、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着力增强铁水、陆铁联运竞争力,通过信息手段加强各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提高联运服务水平。三是大力扶持集装箱多式联运企业。鼓励大型集装箱、船运、货代、铁路运输、公路运输企业拓展经营网络,完善联运功能,推行“港口—铁路—公路”门到门集装箱多式联运实体化运作,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扶持多式联运企业做大做强。四是积极协调交通、铁路、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优化铁路运行径路,推进增开国际货运列车班次,密切沿途及口岸部门间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与跨区域通关协作,加快搭建跨国多式联运直达通道。
(八)加快推进物流对外开放与合作。一是加快构建物流国际开放通道。发挥青岛港、日照港作为新欧亚大陆桥头堡群优势,抓住国家构建“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以青岛港为龙头,打通陆桥商贸物流大通道。围绕做大中亚与日韩间过境运输业务,开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协调和技术合作,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港口经济、通道经济,建设中亚货物仓储、中转、分拨、展销基地。加快与日韩合作,构建东欧、中亚、我国中西部地区对日韩商贸的东方出海口,进而开辟日韩输欧货物的陆路新通道。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和管理政策。支持建设国际快递转运中心和分拨中心,结合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深入推动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的战略合作,发展电商小包等新型邮政业务,鼓励快递企业建设一批海外仓库和快递物流园区。二是加强物流业务的对外经济合作。推动物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同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引进、吸收国外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支持跨国物流公司、大型物流企业总部、区域中心、快递企业总部、地区总部、分拨中心、呼叫中心等落户山东。支持我省重点物流企业通过自建、合作、并购等方式建设跨境网络,发展跨境电商物流和大宗商品交易。突出香港国际物流枢纽作用,推动物流企业到香港融资,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的物流合作。三是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加快发展适应国际采购、国际配送、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建立适应制造企业全球化运作、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新型保税物流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加快发展空港物流。不断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高标准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和大通关信息资源整合,促进我省口岸物流向内地物流节点城市顺畅延伸,促进内地物流业的发展。
(九)加快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支持、鼓励物流企业采用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物流管理软件、智能交通等关键技术,加快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选择行业基础好、发展前景大的物流企业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在关系民生的食品、药品、快速消费品等重点领域开展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示范试点。鼓励物流企业参与物流行业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订,注重物流标准与其他产业标准以及国际物流标准的衔接,积极开展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推广应用和培训宣传。
(十)积极推进绿色物流和应急物流发展。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提高储运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减少返空、迂回运输。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推广集装单元技术,鼓励包装物和托盘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大力发展回收物流,推动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等生活废弃物和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等有使用价值废弃物的回收物流发展。加强危化品运输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环境事故。加强应急仓储、中转、配送设施建设,提升应急物流设施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应急物流运作能力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是继续减轻物流业的税收负担。针对“营改增”后个别实际税负仍然偏高的问题,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财政等扶持政策,让更多的企业享受改革红利,真正为物流企业“减负”。二是加大对物流业土地支持力度。合理规划我省物流园区建设,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园区在用地上给予重点保障,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给予优先安排。依据省物流业发展规划,在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内,规划建设物流设施用地,参照工业仓储用地有关政策执行。三是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依法开展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对收费公路结构和站点布局实施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加大高速公路收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明确收费主体、项目和标准,切实减少收费环节。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对公路“乱收费”“乱罚款”清理整顿力度。落实电煤运输快速通道、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等政策,对符合快速和绿色通道政策的运输车辆,实施快速通行政策。确定城市配送车辆的标准环保车型,制定城市货物配送管理办法,保障配货车辆停靠需求。推进甩挂运输的发展,完善甩挂车辆海关监管制度。推动快递服务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资源优势互补,完善城市快递配送网络,保障快件运递专用车辆优先快速通行,改善快递运输环境。四是进一步优化口岸环境。加强内陆与沿海口岸的合作,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对进口货物及符合条件的出口货物实行“提前报关、货到验放”。建立口岸物流联检联动机制,减少通关时间,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五是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和分工,加强对物流业收费管理,优化各项审批流程,缩短物流企业办事等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大对物流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物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对省物流规划确定的重点物流项目给予优先扶持。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物流企业及其项目,优先发放贷款,对信誉好的物流企业适当增加授信。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加强与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联系对接,争取积极支持。突出政策导向,发挥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拓宽物流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物流企业上市资源的培育力度,支持物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渠道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支持物流企业改制上市挂牌。充分利用省政府和期货交易所的合作平台,深化与期货交易所的战略合作,推动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实现套期保值,规避市场风险。推动建立适合物流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积极推广仓储设施和运输车辆抵押、质押等信贷业务,充分发挥融资租赁对物流业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对物流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鼓励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银企对接活动,促进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交流协作。
(三)加强物流市场的监督管理。安监、公安、铁路、交通运输、民航等部门要重视物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履行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操作规程,禁止超限超载运输。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物流企业扩大危险化学品运输能力,危化品运输要强化管理职责和从业人员资格条件,严格物流设备设施的检验检测,保障营运车辆安全性符合国家规定,切实加强物流安全保障工作。强化邮政、快递物流的收寄和货运的安全检查,严防通过物流渠道邮递违禁物品。加强物流信息安全管理,禁止泄露转卖客户信息,建立政府监管、协会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机制,完善物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四)完善物流统计体系。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统计局要组织开展物流景气指数体系的调查分析工作,抽样选取样本企业,建立基础数据的上报以及景气指数测算制度,进一步完善我省物流统计核算体系,及时监测分析运行态势,提高物流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为政府制定物流业政策提供参考。
(五)加快推进物流人才的培养。支持高等院校与国内外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开展物流专业培训,进行物流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建设物流实训基地,增强高等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培养精通物流和信息化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推动校企联合,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在职技能培训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提升物流服务能力。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11月3日印发